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要推行健康管理,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如今6年过去了,整个社会层面在这一方向上推动和延展到什么程度了?
引领风向的健康管理大会
7月18日,“2022年健康中国发展大会——健康管理主题分会”在北京举行。论坛以“新时代下的全面健康管理助推实现全民健康”为主题,强调健康管理在健康中国行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会上发言的可都是健康领域的佼佼者,他们的观点可以说是代表着健康管理领域的风向和潮流。发言和观点摘录如下。
健康中国研究中心常务副秘书长王永进在致辞中表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强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健康生活需求,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秘书长王占山表示:健康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学科联合,通过对个人的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健康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查、监测等,指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以期提高服务对象的自我保健和自我调适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的健康潜能,以求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美年健康集团董事长俞熔:坚持预防为先的方针,深耕预防医学健康管理领域;持续加大产品创新力,不断提升疾病早筛的精准性;推动健康体检向健康管理升级,努力实现服务闭环;以全方位全周期为导向,构建数字化健康管理平台。数据显示,美年健康每年为约3000万人次提供健康体检服务,数据覆盖社会人口学、健康史、生活方式、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自2015年上市以来累计服务超1.5亿人次。
方大医疗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辽宁方大医院院长郭启勇在演讲中提到:医学影像对于疾病诊断越来越显现它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健康检查过程中的疾病早期诊断更加显示医学影像发展的价值与重要性。
阿里健康副总裁陈波分享表示:根据公司的战略规划,阿里健康依托领先的数字技术和数字运营能力,以“云基建”为基础,“云药房”为核心、“云医院”为引擎,为亿万家庭提供普惠便捷、高效安全的医疗健康服务。
数坤科技首席市场官王音茵:数坤科技将致力于帮助3.3亿心血管高危人群主动把控风险;帮助每年80万新发肺癌患者早筛早诊早治。
绵阳市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何梅提到:绵阳市中心医院从2020年4月开启互联网全病程健康管理,目前,已经有内分泌科等8个专业开展了全病程健康管理,管理患者近6000人。
红兴隆中心医院院长李正全阐述:医院以创建老年友善医院为契机,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服务模式,探索老年人的多学科整合管理,不断提升对老年人系统性诊疗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
美因基因CEO黄宇峰表示:基因检测可以推动我们的预防医学进入到全新的时代,首先能够作精准预防,其次零级预防时代,将健康预防阵地进行前移,最后实现早诊早治,尽可能把疾病发现在早期。
看了领导者们的讲话,脑子里闪现两件事情觉得有必要详细思考下。
健康管理是为了减少医疗支出,还是增加医疗支出?
第一件事情,国家卫健委刚好在前不久公布了2021年全国卫生总费用,7.55万亿人民币。
为什么联想到这个呢?说起来有点以小人之见度君子之腹了,不过也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正常的疑惑。
如今医疗卫生总支出连年上涨,个人/企业缴纳的医保费用同样连年上涨。此外,某些省份医保计划将最低缴费年限从原来的15年延长到30年,一次性涨15年。
再看看上面健康领域专家们提到的“预防诊断、基因筛查、健康体检、疾病早筛、医学影像、云药房、云医院、互联网健康管理”,哪一样是不需要花钱就能做的?
那试问,健康管理究竟是会降低我们的医疗支出,还是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医疗支出呢?或者问,这些健康管理方案的目标是为了降低个人的医疗支出,还是为了让个人掏更多的钱来买健康呢?
这恐怕是一个正反双方可以吵几天几夜,最终也没办法得出结论的问题。但答案也不重要,因为第二件事情更加重要。
如今的健康管理停留在治标不治本
第二件事情,涉及健康管理的根本。
专家领导们所在的企业或医院影响力和号召力是很大的,这意味着如今社会正在朝着他们描绘的方向发展。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里面都在强调利用科技手段来管理人的健康,比如用基因检测、互联网、医学影像、云管理、数字化、体检检验等。
没错,不断发展并使用医疗科技会提高人类的寿命,加上健康管理重预防的理念,极有可能让更多人活到100岁。这一点在《物演通论看世界:我们为什么坚信长寿科技弊远大于利?》中我们也直言不讳地承认。
可是,我们同样也认为长寿科技以及其衍生的科学健康管理理念,比如对疾病细致入微的筛查、干预、治疗、管理等,会使人变成了如同零部件组装成的机器那样被拆解监控,这样无微不至、丝丝入扣监控下的“健康”生活,只会让人不“自在”地活着。
“自在”一词,在王东岳先生《物演通论》一书中表达的是“高存在度的代偿潜隐状态”以及“存在效价自发流失的潜在状态”。更通俗地说,为了避免重大疾病而使用医疗科技对人体进行细致入微地监控和干预,是一种代偿行为。
看似能力强大,可这种代偿将引发人类存在度更快地下降。进而导致生存的依存条件更多,比如需要依赖各种监测设备、数字药物、食物营养分析仪等。其次导致存变速率更快,比如随着信息量不断增大,不断推翻之前通过信息总结出来的疾病治疗方式,生理信息监测设备也同样会陷入类似于如今手机等电子产品不断加速更新换代的漩涡之中。果真到了那般生存境遇之下,个人怎么可能做到“自在”?届时即使有人想倒退回当下这个时代,就如同如今有人想要回到不依赖手机的年代,出门都难得很啊!
现有的健康管理教材和理论,如郭清编著的《健康管理学》,主要思路强调“个人健康信息监测、个人健康风险评估、个人健康干预促进”。涉及健康干预促进环节,也强调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对人体健康起到很大的决定性作用的,包括饮食、睡眠、运动、心理、空气、水资源、职业、经济状态、社会地位等。不好的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在健康管理中被称为“健康风险因素”(关于生活方式对健康的作用相关科学实验和研究资料在生活100论坛上整理了很多)。做好了从健康监测、风险发现到健康干预,重大疾病能被控制住和寿命稳定延长也就不难理解了。
道理都好懂,但市面上这么多培训上岗的健康管理师,以及如此多的独立或医院开设的健康管理中心,若你真问起健康管理对他们的病人或客户的健康起到多大的作用,估计谁也答不上来,只能含糊其辞。
为什么?因为他们改变不了人的生活方式。你想,让你不玩手机、8点睡觉、清淡饮食、不要焦虑、每周锻炼5天、不要呼吸PM2.5,几个人能做到?
做不到怎么办?所以宣扬健康管理的专家们就会想办法,去他们能控制的个人健康信息监测(也就是疾病筛查)和个人健康风险评估(也就是各种健康信息管理平台),但至于到最后最关键的健康促进干预上,除了发展治疗疾病的医疗技术(已得病状态),在那些对健康起决定性预防作用的“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上,各大健康管理中心目前就束手无策了。
所以参会的专家们在健康管理大会上大谈医疗科技,他们的初心是好的:如果科技再发达点,让大家更加便利地监测身体指标,更加高效地治疗疾病,健康管理不仍然可行吗?因此,可穿戴设备、纳米医疗、基因筛查、数字疗法等新型医疗产品已经成为了如今健康管理市场关注和宣传的热点。
好听点就是曲线救国,难听点就是治标不治本。只有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秘书长王占山稍微提到了要“倡导生活方式”。
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们,他们难道不清楚健康的根本,还是那健康的食物和饮食习惯,安稳充足的睡眠,平稳的心态,积极的运动,清新的空气和干净的水吗?他们有很多人知道,但无能为力。谁有能力和资源去解决这些社会性问题呢?那些促进我们激进焦虑心态的创新文化、诱导我们高盐高糖的饮食文化、迫使我们睡不了安稳觉的竞争机制、阻碍我们户外运动的狭窄绿地、导致我们呼吸不了的空气污染…但这些基本的健康要素被破坏,疾病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难怪我们要加快发展医疗科技,原来是为了在今后大量疾病爆发时,能够有所应对啊!
用心感受健康状况
文已至此,虽说出了一些观点,但同样无力改变现状。但总要发出一些声音吧!虽然改变不了大局面,但总可以提醒各位读者,不要过快过早陷入各种花哨的健康管理服务、设备和产品之中。我们大概率要用上的,但让别人先做小白鼠吧!
反正,我已经从关注自己睡眠质量、压力水平和行走步数的焦虑中挣脱出来,那块智能手表大概已经起尘了吧!难道你自己感受不到睡得不好吗?难道不自己感受不到自己压力大不大吗?难道你自己不知道自己运动量足不足吗?
但未来,我可能还是不得不在潮流之下用上它,很可能是因为不用就面临高额医保费用的胁迫。只希望,不要来得那么快!
文中专家发言资料参考自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 https://mp.weixin.qq.com/s/kxHE9kTZUjPKNK7sNqdX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