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健康指南存在矛盾?医学难道不是一种科学?科学结论还会有错?
是的。如果把现如今发表在各种著名科学期刊上的与健康有关的研究结论拿出来对比,就会发现它们其中确实有着模凌两可乃至矛盾的地方。能够发表在著名科学期刊,比如Nature、Science、BMJ、PANS、Cell、Frontiersin等,难道能说它们不是经过严谨科学论证和审验的吗?
就拿最基本的饮酒究竟对健康是否有害的研究来说,就有着许多矛盾的结论。一些研究认为饮酒对健康一点好处都没有,不存在最佳饮酒量的说法。而另一些研究认为饮酒对部分人的健康有着一定程度的好处。《物演通论看世界:准父母应该信任纳入医保的无创产前DNA检测吗?》原文[1]评论中列举了关于饮酒的多项矛盾研究,感兴趣可以前往查看。
科学信仰者可能会对上述事实进行反驳,比如上述多项关于饮酒的实验可能控制的因素或者受试的人群不同,出现矛盾也是容易理解的。
好吧!我们也接受这样的反驳。没错,最严格的控制变量和随机双盲试验可能会减少矛盾。
但是,现实就是这样发生了,并没有一个主体对人类健康相关的研究起着主导和顶层设计的职责和作用。研究机构各自为战,创造了并继续创造着大量让人困惑的信息。要么就是相互矛盾的信息,要么就是并没有太多有建设性意义的信息(比如“睡觉对健康有益”之类的研究结论)。
华盛顿大学的Aleksandr Aravkin、Christian Razo和Jeffrey Stanaway在一次对话中说到:关于健康行为的明确信息和循证指导至关重要。然而,健康指导往往相互矛盾,难以理解。目前,大多数流行病学分析都对健康风险和健康结果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强有力的假设,而研究结果通常却不支持“健康风险-健康结果”之间存在的证据强度。对于专家和非专家来说,通过查阅不同证据强度的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以此来确定是否需要改变生活方式,本身就令人困惑。
在我们介绍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试图缓解健康指南中矛盾的方案之前,有一个问题显得非常重要:为什么基于科学的健康研究和健康指南会出现大量矛盾?
人类认知的先验局限性导致矛盾频发
人类认知具有局限性,很多人知道,但常常认为这种局限是因为我们获得的信息不够全面导致的。不具备哲学和生理学知识的人容易幻想:只要我们获得足够全面的数据,就能够得出准确的结论。
这其实是一种假象。在哲学中早就对此有过认知:人的感知能力(眼耳口鼻)感受到的外部世界,不是真实外部世界的客观反应,而是一种武断。比如我们感受到世界是有颜色的,但其实客观世界并没有颜色,是人类的眼睛把“光”不同的频率扭曲理解为不同的颜色。而且,人类只能感受到“光”的部分频率,而非所有频率。(这个已经是科学验证过的,不了解的话可以搜索相关资料查阅)。
王东岳先生《物演通论》更进一步可以导出,人类乃至万物的感知能力都是有先验规定性的,我们认识到的外物,是自身感应属性和外物的可感属性的耦合结果。所以人类感知到的绝不是外物的本真。而且,人类的感知能力,从感应、感性、知性、理性,是逐层武断的过程,也就造就了理性最失真最动摇的结局。
也就是说,科学做为一种高度注重逻辑和理性的学问,同样受到这个先验规则的约束,从而导致矛盾频发。体现在什么地方?仍然拿研究饮酒对健康是否有害来举例。
表层上说,研究人员会控制参与者的年龄、性别、地域、已有疾病等因素。但是,现实中永远无法同时观察并控制所有的因素。人和人是不同的,日常生活中面临的空气、水分、噪音、家庭氛围、工作压力等都有非常大的差异,谁能知道参与研究的人员中,是不是哪一些没有控制住的因素有着对健康结果更决定性的影响?
深层上说,研究人员就算具备超能力控制了所有已知因素(比如如今盛行的因果科学和数字革命等技术的发展,人类能够最大化的收集到接近全面的信息),但是你永远无法知道,是不是有一个人类本身就无法感知到的东西,它才是对健康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而这个人类本身无法感知到的东西,就类似于人类感知不到的那段超出了“人类能够感知并表达为颜色的‘光’的频率”。
所以,所有的研究结论,都是不完善的武断认知。这很容易理解,如果大家都是客观的认识世界,矛盾不至于出现,或者矛盾至少不那么容易出现。
上面说了人类的感知是有先验局限性的,似乎把人类说的一无是处。但我们不觉得疑惑吗?现实中我们依靠科学实验和研究,发明了许多有效的成果。比如汽车、飞机、大炮、电脑、手机,以及许多切实延长了人类寿命的医疗技术。
是的,这是有目共睹无可否认的。既然人类的感知非真,但是为什么有实际功效呢?
王东岳先生《物演通论》可以导出,虽然人类的感知非真,但是人类的感知结构是遵循“简约原理”构造的,能够最高效地实现对依存条件和对象的感知以达成求存。也就是说,我们所能看到的,所能听到的,所能感知到的一切,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条件。那些感知不到的,并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条件。
物演进程中,万物都以简约原理构造自己的结构和感应等属性。比如蝙蝠无法感知“光”,但它的生理构造让它以超声波来感知外物来实现自己的生存。蝙蝠、猫狗和人类看到的世界很不相同,而且大家看到的都不是客观世界,但都在自身感知能力下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完成生存。
感知构造时遵循简约原理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减少能量消耗。假如人类直接看到的是“光”的频率而非通过眼睛扭曲为颜色,那么每次看到树上的苹果,要判断它是否成熟可食用,就得消耗大量的能力从光谱频率开始做分析。假如人类尝到的所有味道都是化学物质,而不能通过味蕾扭曲感知为酸甜苦辣,那么对于食物是否有毒是否适合食用同样得消耗大量的能量从化学分析开始计算。显然,人类这么高级的物种不会做那种傻事。
多说一句,归根结底,人类的感知能力看似登峰造极,实在是因为人类生存依赖的条件太多了(感知到的万物皆是依存条件),也代表着人类在物演进程中是相对的弱者,这一点得深读《物演通论》才能获得更全面的解答。
好了,人类的感知非真,但基于简约原理却达成了感知有效(有效的完成了生存)。从这个角度看,人类在自己感知非真的前提下做出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尽管都可以称为是武断的或者说盲目的,但它却能够有效维护了人类的生存。
关于《物演通论》中简约原理的更深层剖析,可以参见曾蓉老师微信公众号《物演通论注释》第三版第二十九章[2]。
说了这么多,终于要回到开头提到的问题:为什么基于科学的健康研究和健康指南会出现大量矛盾?
答案是,因为人类的感知非真,所以我们分析感知获得的信息/数据,通过科学理性观察实验得出的结论,就是一种武断认知。不同的研究团队虽然遵循相同的研究规范和原则,但由于通过感知观察到的信息本身非真,以及观察所包含的事物存在客观难以消除的差异,矛盾就非常容易产生。
但矛盾不是必定产生的,现实中许多科技成果就是实证。原因前面提到过,人类感知虽然非真但是有效。尽管我们许多科学理论并非认识到真正的客观规律,但它却能给有效回答和指导人类的发展。比如爱因斯坦相对论证明了牛顿力学是错误的,但牛顿力学仍然在实际生活中有效。也就是说,尽管一个理论或工具是错的,我们仍旧可以用它来有效处理很多事情。
但科学研究的矛盾会越来越频繁的产生。特别是随着现如今研究问题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在前人可能就具有“武断”认知世界的研究结论上,进一步研究新问题,从而导致出现“武断叠加武断”的严重问题。科学研究结论的有效性逐步降低,而且随着人类存在度的不断降低,科学知识对维护人类求存的有效性也越来越低(即代偿效力逐步降低,虚假代偿显化,见《物演通论》第三十六章),科学研究的大厦很有可能面临倾塌的危险局面。因此,王东岳先生认为科学时代行将结束。
科学研究的工作者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科学研究的局限,比如他们会强调自己的研究发现只能证明事物之间存在关联关系,但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是成立的,但随着研究对象或问题的复杂化越来越难成立。因果关系研究通常以概率为表示手段,也说明了人类的许多知识建立在难以消除的不确定性基础之上。本质原因,就是人类感知结构遵循简约原理的非真局限性导致的。
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面对庞杂非真的健康风险研究结论,我们有识别它们有效性的办法吗?
华盛顿大学的五星评价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也意识到了如今健康风险研究结论矛盾重重的问题。他们认为,现有对大量的健康风险因素的量化和排序及其估计不确定性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留下了解释空间,这可能会引发学术争议并在传达究竟哪些是真正的健康风险因素时增加混乱[3]。
于是,他们萌生了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的想法。思路是引入一种叫做举证责任风险函数(BPRF)的机制,用于估计与可用数据一致的最接近零假设的风险水平。
太抽象?换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利用众多已有的可能存在矛盾的研究数据和结论,通过一些数学模型抽象汇总,最终呈现为一个1-5星的评价系统,从而直观化展示健康风险(比如吸烟、食用红肉、蔬菜摄入量、收缩压等)与疾病(如肺癌、喉癌、主动脉瘤、缺血性心脏病等)之间的关系。比如健康风险和疾病之间有着较为可信的关联关系的得分会在 3 到 5 颗星之间,而研究证据缺乏或相互矛盾的关联关系只会获得 1 到 2 颗星。
研究人员称:我们开发了一种评估健康风险的新方法,我们的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可以让人们更容易确定应该遵循哪些健康建议,以及忽略哪些健康建议。
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发表在了《自然医学》杂志[4]。同时,作者创建了一个在线、公开可用的可视化工具[5],显示了他们通过《自然医学》上发现的五篇讨论50 个风险结果对的论文中[6],利用他们方法所汇总的“健康风险-疾病关联”评星系统。
从上图我们可以直观看出,抽烟对引起或者与喉癌有着证据确凿的5颗星关系。通过这个研究工具,我们还能筛选任意的健康风险行为,然后查看它与任意筛选的疾病结果之间的“风险结果评分以及星级评价”。
这确实会给健康指南带来更好的确定性,让我们在众多混乱的研究报告中获得一个类似于“平均值或综合结果”。
研究人员表示:这就是我们的方法的用武之地,在发布和采用引人注目的健康指南之前,基于星级的评级系统可以为决策者和消费者提供急需的背景信息。
例如,血压为 165 mmHG(或毫米汞柱,用于测量压力的基本单位)患缺血性心脏病的平均风险是血压为 100 mmHG的疾病风险的 4.5 倍;但这只是一个单一的估计。在整个血压范围内,缺血性心脏病的相对风险增加了四倍以上,并且基于现有数据的估计存在固有的不确定性。五颗星的评级包含了所有这些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意味着在整个暴露范围内患缺血性心脏病的相对风险至少增加了 85%。
另一方面,以红肉消费为例。每天只吃 100 克红肉——而不是不吃——会导致患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非常小范围地(12%)增加。这就是为什么它只获得两颗星的评分,与只有弱关联的情况一致。
人们应该清楚地了解他们暴露于三到五颗星分类的风险的程度,例如收缩压。通过监测和保持尽可能低的血压,一个人可以大大降低患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
科学和哲学都认为健康主要取决于生活方式
华盛顿大学的解决方案在当前现实中是有效的,就如我们在前面提到“人类的认知非真但有效”一样,是一种横向耦合复杂信息的尝试。
但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现在出现了非常多关于生活方式(饮食、睡眠、运动、空气、精神压力)对疾病预防和治疗作用的研究,基本都是医学院、疾控中心和医院的研究人员所发布的。越来越多的医学背景的研究人员乃至医疗组织认可“生活方式失匹配”是导致如今众多疾病的最重要因素,甚至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治疗疾病也有着莫大作用。
王东岳先生在无用空间答疑时曾说[7]:“如果你读懂递弱代偿原理,就明白越原始越底层的东西越具有奠基性、决定性和稳定性”。同时,王东岳先生在《人类的没落》中将自己的理论延展到解释人体哲理时,给出过人类保健的建议[8]:“衣”求素丝粗棉“食”;求原生果蔬;“住”求陋室阳光;“行”求短腿赤脚。
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去追求人体具有奠基性的依存条件,即在饮食、睡眠、运动、空气、精神压力等方面实现健康管理,而非在追求金钱、名誉、地位、医疗手段等方面愈发前进。
从这个角度说,哲学和科学都在佐证这一观点,即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宣布[9]: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取决于自身(即生活方式等),15%取决于遗传基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如酷热或严寒)的发生。因此,健康长寿主要取决于自己,生命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但是,如今生活和工作方式已经较过去出现了巨大改变,与疾病种类和数量的爆发呈现相辅相成的趋势。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关注与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对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
利用华盛顿大学五星评价系统的模式来评估健康风险,可以一定程度降低不确定性。但它仍然是一种武断上叠加武断的做法。
更加重要的事情是,我们应根据《物演通论》等底层思想,建构和完善我们的研究机制,寻找到耦合我们日益碎片化、日益矛盾的信息的方式,寻找到有利于我们求存的有效知识。
遗憾的是如今我们还停留在“只能剖析问题,但不能解决问题”的层面,但问题的指出,至少比连问题在哪都不知道要好。
参考资料
[1]物演通论看世界:准父母应该信任纳入医保的无创产前DNA检测吗? https://bbs.life100.live/d/143-dna/5
[2]曾蓉老师物演通论注释第三版第二十九章 https://mp.weixin.qq.com/s/ZLXgg2ethvASbu52J96xDw
[3]红肉有多不健康?吃蔬菜有多大好处?一个新的评级系统可以帮助你通过健康指南 https://Cobbcountycourier.com/2022/10/How-Unhealthy-Is-Red-Meat-And-How-Beneficial-Is-It-To-Eat-Vegetables-A-New-Rating-System-Could-Help-You-Cut-Through-The-Health-Guidelines/
[4]The Burden of Proof studies: assessing the evidence of risk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2-01973-2
[5]Burden of Proof 华盛顿大学健康风险评分工具 https://vizhub.healthdata.org/burden-of-proof/
[6]The Burden of Proof Studies https://www.nature.com/collections/begeihaihj
[7]王东岳先生无用空间答疑 https://www.aizhisx.com/post/687.html
[8]人体哲理六、最后的箴言:保健、就医与用药原则 https://www.aizhisx.com/post/432.html
[9]情绪稳定寿命长 http://www.mohrss.gov.cn/ltxgbj/LTXGBJyiliaobaojian/201207/t20120720_84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