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究竟为什么要吃饭呢?人们总是容易这样认为:食物是生命之源,为了人的身体的发育、为了延长生命,就必须吃饭。但是,人们的这种认识并投有意识到饮食与人的精神的联系。这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
一般,动物只要能吃、能睡、能玩,就可以得到满足。人也是同样,只要吃得适口、睡得香甜、排泄通畅,便会觉得痛快之极,吃得香、玩得乐、睡得熟的人被认为是健康无比的人。不过,这吃得香的香又指得吃什么呢?它与滋朴,营养相同,即是物质问题,也是精神问题。
释迦牟尼曾讲:色即空、空即色。佛教用语的“色”指的是物,空则是精神。他是在讲物质与精神同为一物。物质又是各种各样的,色彩、形状、质地各不相同。精神也会因此相应地发生许多变化。我想,物心如一指的正是这一点吧。色这个词之所以指物,也许因为物的本质首先表现在色彩上吧。那么,我们就从色的角度去观察一下食物的本质。
色彩
这世界上有七种颜色,看起来全然不同。可是,如果将这七种色彩调合在一起则就是白色。当然,也可以说一种白色光经三棱镜分光之后,便分为了七种颜色,如此而已。如果人以“无心”观察,那么色则无色。如果以“有心”去看,七彩之心就变为七种颜色,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精神即色,无论是色还是精神,它们从根本上讲完全相同。
水是千变万化的。但水仍然是水。同理,心是千变万化的,但从根本上讲不动不变的心只有一个,最本质的色也只有一个。因此,人们没有必要去区分它们。也就是说,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色虽有七色之别,但从本质上看,它们又是等值的。从另一角度看,如果我们为七色的表面色香所迷惑,就注意不到它的本质的色彩,就容易只看到其枝梢末节了。
食物亦如此,在自然界里可以成为人们食物的东西很多。如果一个一个地观察,那么你就可以发现它们各自都有自已的优点、缺点。因此,人们就觉得需要进行选择,需要协调搭配组合,或者简单地以为只要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能吃上丰富的食品就可以满足,其实这正是错误的根源。人的智慧无论什么时候也是远不如天的调配的。
刚才我曾讲,自然本来虽有东西,但实质上又是无东西,无左右、无阴阳的。虽然有中心、中庸,但说到底这也不过是以人的立场所认定的相对的中心中庸,是成不了绝对的中心中庸的。
虽然说阴阳、七色都是由摇摆动荡的人心与物相互缠绕而组合成的,但是它们又都是因时因地而不断变化、无止无休的。自然的色彩犹如紫阳花一般,极易变化。自然的本体是流转变化的。(因为是永远的流转,故而也可以说是不动之流转)如果你将流转变化的四期四季的食品归纳成理论,那么它们自然就要被固定、死亡。
自然食的目的并不是在于造就智慧者、由他们作出出色的解说,选择各类食品,而是要造就“无智”之人,造就虽不假思索地食用自然赐与的食品却绝不违天道的人。
孙悟空的如意棒并不是因其可挥可舞而有用,而是因其收缩自如才能随机应变,无所不能。东方的哲理也只有改变自己的立场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不为色迷,以无心之境,将无色之色作为色,这人的真正的饮食才能开始。
味道
接着色彩,我们再从味道的角度探讨一下食物的本质。
“人们讲不吃不知其味。可是,同样是吃,因时因地,人或觉得香甜可口,或感到口味不佳。那么,味的真实面目是什么?我们又应怎样把握味道呢?科学家们坚信,要解释清楚味的本质,就必须分析食物的成分,调查其中的矿物质的质量与甜酸苦辣咸五味之间的关系。
不过,坦率地讲,仅仅依靠分析机械、舌尖的味觉,是难以解释清楚味的。
虽说五官可以感知到五味,但是一旦五官(眼、耳、鼻、舌、身)分辨味道这一人的本能失常,那么就无法了解到真正的味道。即使科学家可以提取矿物质食用,以此来调查‘好吃、愉快’这类感情产生后人的内心变化、肉体反映,但是科学家却不知道人的欢乐、悲哀的情感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绝不是输入计算机就能找出结论的。它的关键在于制造计算机以前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如果我们输入的计算机只知道‘甜的是好吃的’,那它就不可能得出‘苦也是好吃的味道’这样的结论。道理就是这样。
世界上没有可以分析本能的本能,也没有能够分析智慧的智慧。
目前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对春天七种野菜的七种味道如何作用于人的味觉的调查,而是在于现代人已丧失了本能,他们已不再愿意采食这春天七种野菜了;而是在于人的眼、耳,口已完全失去它们的作用了,在于人们的眼睛是否具有欣赏真正的美、耳朵是否具有倾听妙音,鼻于是否具有嗅闻香气、舌头是否具有品尝美味,心是否具有捕捉真实、传达真实的能力。
以失常的人的智慧、麻痹了的人的本能所认识的味道根本谈不上是真正的美味。”
“你讲人的味觉失常,证据何在?”
“可以这样认识吧。正因为失常,不知味觉,人们才要找寻味觉。如果没有失常,完全可以自己去判断。按说是不必去分辨、寻求的。
自然人(真人)即使无挑无拣地食用—切食物,由于他们的本能未失常,所以这一切都是合乎自然规律,都是正确无误的。他们所吃的一切都是美味,都能滋补人体,都会保养人身。而俗人则是以失常的智慧判定味道,以失常的五官去乱找许多东西,因此他们的饮食是混乱的,他们在饮食上的好恶是明显的,偏食的倾向十分严重。他们的本能越失常、距离真正的味道就越远,因此美味就越少。于是,他们就要使用各种调味品来烹饪。这样一来,他们的味觉也就愈加变得迟钝。”
“照你这么说,食物与人心的背离、分裂才是问题的关键了?”
“对。真正的味觉是由真正的五官、心眼,心耳,心香、心喉、心气与心意而感知的。食之味与心必须浑然而成一体。”
一般来讲,认为味之精华在于食物之中的人总是仅仅用舌尖吃饭。所以,他们很容易为速食食品所欺骗。
丧失本能的成年人的味觉已知感受不到大米的味道。他们常吃的米都是去糠(健康之本)精制的白米(糟粕)。为了弥补白米(糟粕)所缺少的鲜美,他们便在饭上浇肉汤、放生鱼片,自欺欺人。这样,他们便产生了错觉,以为好吃的米就是容易调味的米,以为失去了大米特有的香、味的清淡的米才是优质的米。另外,他们还轻易地认为即使在精白米中得不到养分的滋补,也还是可以从强化米、从其它的肉类、鱼类中获得营养的。”
“不管从哪种食品中获取,只要蛋白是蛋白,维生素B是维生素B不就成了?”
“不过,这是在更换重要的思考与责任。肉、鱼也要经历这种命运。这将成为肉非肉、鱼非鱼的开端,人也将会堕落为满不在乎的人,即使石油蛋白被调得味道鲜美、一切都变成科学的人工食品,他们也是毫无察觉的。”
“一般来讲,牛肉,鸡肉都是鲜美的。好吃的东西:就是好吃,也就是说所谓好吃就是食品里有味道。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看?”
“人并不是因为吃了味美的东西才感到了味美。只有当食者具备了能够感知味美的条件时,才会感到味美的。无论是牛肉还是鸡肉,它们本身并不是美味。对于那些肉体上或心理上厌恶吃这些东西的人来讲,它们便是难吃的东西。
对于孩子来说觉得愉快就是愉快。无论是玩还是什么也不干,他们都会感到快乐。而成年人则强调的是条件。即使不愉快,他们也深信只要具备了这种条件便会愉快。比如说,他们认为看电视、看棒球比赛都会使人情快、笑出声来。
与此同理,如果我们将‘好吃的不难吃,难吃的就难吃’这一最早植根的观念剔除出去,那么难吃的也会转换为好吃的。
故事里曾讲,人被狐狸骗了,结果把树叶、马粪当作饭吃。这可不是笑话。现代人就不是在用身体吃饭,也不靠吃面包生存,而是在用头脑吃饭。
现代人所吃的正是‘观念’这一虚幻的食品。
人最初是因为活着才吃饭,因为好吃才食用食物的。可是,现代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他们认为如果不制作味美的食物,就吃不到味美的食物。
按说,造就吃什么都觉得香的人才是事情的先决条件。但是,现代人只是拼命地制作味美的食物,却置人的培养而不顾。正因如此,味美的东西反而消失了。
可以说,你要制作香甜的面包,结果反而失去了香甜的面包。你要种出丰富的食粮,结果却种出了无用的东西。最终人反而会挨饿。”
“这话听起来好像十分无聊。难道人的头脑已经混乱得连这无聊都分辨不出来丁吗?
说是在种香甜的大米、甘美的水果、新鲜的蔬菜,可是呢,香米、甜果又在渐渐地消失,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事实上,现在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对东京味美之物日益贫乏而大惑不解。”
非常遗憾的是,现在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件事。这就是,无论是种稻米还是种植苹果,人们所关心的都是创造条件使其味美。但是,其结果却是距离真正的味美越来越远。
现在,城市的人的味觉已变得十分迟钝,他们的心里也没有了真正的味觉的记忆,他们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只要创造了味美的条件,就一定会感知到美味。他们每个人都不愿正视美味这一事实。在这个社会里,到处都是对他们迎合的生产者、还有乘机发财的商人。”
“那怎样才能获得那真正的好吃的东西呢?”
“如果不去制作好吃的,饿着肚子,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会充满好吃的东西。”
“但是,我觉得对食品、味道的要求本身也是人类生活的智慧,也是一种饮食文化。这难道是没有价值的吗?”
“可以这么说,所谓寻求真正的味道、所谓真正的食品,从根本上讲就在于对自然的妙味的体会。
现代人就连春天的野菜都要去掉涩味才去吃,当然他们也就不会尝到自然的味道的。晒干的茎类菜,用盐、糠、酱等腌制的茎类菜被称作‘香物’ ,往往在饭结束之前吃。这里面渗透着以前人们的生活智慧。还有,由盐、火所始的烹饪方法所烹制的佳肴里蕴含着难以言喻的美味。而由菜刀一把所带来的人生之中又有着妙味无穷。这一切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是相通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接触到了自然味道的真髓。
过去,贵人们常做一种叫作‘闻香’的优雅游戏,点上许多香,让人们用嗅觉来猜是何种香。游戏中间,如果嗅觉不灵了,人们就要嚼嚼萝卜促使嗅觉恢复。这个有趣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证实,味道、香气正是从自然之中渗透而出的。
如果烹饪的目的在于对自然进行加工,在于制作与自然相似但又并非自然的美味、奇味,以此使人们产生愉悦的话,那么这种文化就是冒牌的文化。
菜刀也与剑一样,使用者不同,使用的时间、场合不同,都可以使其或为正或为邪。简而言之,禅与食如一。‘精进料理’与‘怀石料理’ 都可以使我们领略到自然食的惊人之处。
在农民无法穿鞋入堂的那种高级餐馆的内室里,有的只是不自然的‘怪石料理’ ,却没有素雅自然的怀石料理。
如果这个世界上,地炉旁的粗茶要比茶席上的‘玉露’ 还要香美,那么茶文化也就开始接近尾声了。
一般人们认为,文化是一种人为的产物,它远离自然,是在人的创造、维持之中发展而成的。但是,实际上真正的文化又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永远为后世继承、保留的。这种文化总是在复归自然的(神)渊源之时出发,在自然与人融合、汇合之中所形成的。产生于人们游戏、盛宴之中的,脱离自然的文化成为不了真正的文化。真正的文化产生于自然,是纯粹、朴素无华的。否则,人们将会因这种文化而衰亡。
当人摆脱了自然食品,开始食用‘文明食品’时,人们将会因这类食品衰亡。因为它不是真正的文化。
烹饪者的菜刀是双刃的剑,据说也是与禅道相通的。食乃生命,稍有不慎,这‘食’就会偏离自然之大道。那样的话,食不仅会使人失去生命,而且还会使人误行其道。”
营养
一般讲,食乃生命之本。下面,我们从营养的角度看一看事物的本质。
食用美味佳肴,确实是天下一大美事。不过,人们常讲饮食是为补养身体、摄取营养所用。
我们时常可以听到母亲对孩子讲,这东西不好吃,不过有营养,一定要多吃。
这也是人们逆向思维的很好的一个例子。它和“要努力工作就必须多加热量,就需要长寿”同出一辙。
把美味这种味觉与营养对立,这本身就很奇怪。按说,有营养的、对人体有益的事物当然是应该促进人的食欲的,必然是美味的。美味、滋味、妙味这三者应该是一体的。
过去,这一带的农民经常使用麦饭 ,在上面浇些未过滤的酱油,放些咸菜。虽然简单,但也是很好吃的。这些农民体格强壮,同样长寿。当时,对他们来讲,每个月只能吃上一次的盖浇红豆饭就是佳肴美味了。
可是,为什么这样的饭也有足够的营养呢?其实,应该说,这样的饭营养并不充足。只不过是在因劳作而饥肠辘辘时,这种粗茶淡饭变成了美味,他们健壮的身体很快便将这淡饭转成了营养食品,如此而已。东方的饮食强调的是粗米、蔬菜、一汤一菜。而西方的营养血则认为,如果不普遍的摄取所有的营养物质(淀粉、脂肪、蛋白)以及维生素、矿物质(元素),如果不食用协调合理的食物,人的健康是无法保证的。所以,便出现了上述的母亲,不管好吃与否,强迫孩子食用滋补品。
西欧的营养学看起来十分科学。它建立在精细的调查基础上,所以容易使人们产生错觉,以为它在何时何地都是适用的,不可能有任何差错的。但是,实际上这里面正潜藏着产生大祸的危险。
首先,问题在于西方的营养学里没有树立人的目标。他们的食谱让人感到似乎是由那些失去人生终极目标的十分盲目的人所制定的。在他们那里,看不到任何接近自然、适应自然的努力。由于他们依赖人的智慧、过分相信人的智慧,所以反而有助于造就反自然的、孤立的人。
其次,问题就在于他们似乎忘记了人是精神动物。如果仅仅从单纯的生物性、机械性、生理性来把握人,那是十分不完整的。人的生命与肉体每天都在流动变化,精神同样也是多变的。
如果真是以可以思考的土拨鼠作为实验对象,那另当别论。不过,现在的营养学都是以猴子、老鼠作为实验对象而建立的。让人们与这些营养学相适应,看来是不可能的。
人的食物与人的喜怒哀乐有着直接的联系。抛开人的感情去食用饭菜,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
再者,问题在于西方的营养学做不到整体的把握饮食,总是部分地、局部地认识饮食。
无论收集到部件式的材料多么丰富,它们也不可能接近完整的饮食。根据人的智慧而制成的零散材料你收集得越多,你的饮食就越不会完整,就距自然越远。“一物之中有万物,积万物却难成一物。”西方的科学未能从根本上理解东方的哲理,因此屡犯错误。人们可以把一只蝴蝶分解,将其分析调查得明明白白。但是,人却不可能使这只蝴蝶重新飞起来。即是说你可以使蝴蝶飞起来,但是你却无法了解蝴蝶的内心,无法与之嬉游。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西方式的每日食谱的制定过程,以判定它的是非功过。
可以肯定地说,这种毫无计划的饮食是不足取的。一般来讲,在制定食谱时,为了使每天的饭菜营养协调,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每天吃多少。我们以女子营养大学的方法做个例子。他们所采用的是四群点数法。
第一群。为了使营养摄入合理,他们经常使用以下几类:牛奶、鸡蛋一类的优质蛋白与脂肪、钙、维生素。使用量为三点。
第二群。作为造血、肌肉的营养成分,他们竭力使用竹荚鱼、鸡肉、豆腐。使用量为三点。
第三群。为了使身体健康,就要摄取维生素、矿物质、纤维。因此,可以吃淡色的、黄绿色的蔬菜和甘薯、橘子。食用量占三点。
第四群。为了获得能量、体温所需要的糖分、蛋白、脂肪,他们使用白米、面包、糖、油脂。使用量为十一点。
80卡路里为一点,所以一天就要摄入1600卡。这样,饮食才能达到营养平衡。牛肉80克为1点,可摄入80卡。豆芽菜500克为1点,橘子200克(2个)、葡萄120克(1串)为1点。每天要是吃橘子40个或者吃葡萄20串,就可以获得所需的卡路里。不过,营养确是不平衡的。所以,就需要同时使用各类的食品。
这种方法看起来是很为常识性的,不可能出大错。不过,如果我们在更大的范围内将它实际的统一的运用一下的话,又会如何呢?
那么,我们首先就必须在全年里常备优质的牛肉、鸡蛋、牛奶、面包等,还有三种颜色的蔬菜。还要制定对策,保证大量生产、长期贮存。生产者之所以必须在冬天种植生产卷心菜、黄瓜、西红柿,其原因大概就在此吧。
或许用不了多久,人们就会要求农民冬天挤奶,夏天提供橘子,春天上市柿子,秋天种出桃子了。没有夏天也没有冬天,只要一年四季能够吃到许多食品,难道真的就可以达到营养的平衡吗?山川草木每时每刻都在孕育、生长着最高质量、最为协调的食物。而那些不合季节的蔬菜、水果则是不自然、不完整的。
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十年、二十年前在阳光下以自然农作法所培育的茄子、黄瓜、西红柿了。很自然,那些在温室中栽培的毫无季节感的茄子、西红柿已经没有过去的那种味道、香气。如果你打算从它们那里获取维生素、矿物质,那么也只能是幻想。
科学家们认为他们每时每刻所做出的努力都是为了使人们获得合理的营养。但是,实际上,他们的这种努力的结果只会使人们获得不完整的营养成分。因为科学家并没有抓住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
之所以引起这类错误的产生,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进行营养分析时,仅仅对营养成分进行组合。而营养学家对此却毫无认识。
从阴阳的原理来看,这些标准食品中的肉、牛奶、鸡肉、竹荚鱼等都是极阳、酸性的食品,马铃薯则是极阴的蔬菜。他们都不适合日本人。所以,这等于将最次的食品集中起来让人们食用。
农民也是同样,对于各类不合季节的食品,他们没有任何疑问,并且觉得这是丰富食品的最佳方法。
技术人员的看法也是同样的,他们竭尽全力的研究开发种植新的食品。
流通机构的人、政治家则认为,只要市场上货物充足,食品就丰富,人们的生活就会安定。但是,实际上正是这种认识与人的愚蠢行为将人拉入毁灭的深渊。不过,我们已经无意再去谈什么倒错的人的智慧,科学的幻想了。
本文为日本自然农法研究者福冈正信先生《一根稻草的革命》关于现代人饮食相关问题的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