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悖论》【英】 玛格丽特·麦卡特尼著 潘驿炜译
2020年9月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联合主办的“医与患的迷思——《病患悖论》新书发布暨座谈会”在北京大学静园一院举行。会议对书中内容的“过度医疗”和“医患关系”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据本书译者、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史博士生潘驿炜介绍,《病患悖论》一书源自作者玛格丽特·麦卡特尼在英国从事全科医师工作的经验观察,她认为健康供给对“人”的关注不足、对“病”的聚焦太多将造成医疗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倒置。健康人群在宣传攻势下,盲目地接受不必要的诊疗或服药,承受社会压力和副作用的困扰;而迫切需要支持与扶助的患者或弱势群体,却受到知识背景、认识水平、行动能力、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有效获得必要的帮扶——这样就形成了“病患悖论”。
作者认为,健康产品广告、市场赞助、行政手段甚至公益宣传等在一定程度上夸大、美化了现代医学的能量,过度拉高了公众的预期,这对于医生执业、医患关系都有着不利的影响。潘驿炜表示,期望借翻译本书向读者传递“过犹不及”的道理:健康是每个人的追求,但实现它靠的不是更多的医药。这要求个人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求社会经济状况和各种资源的可及性更加公正平等。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王一方指出,《病患悖论》一书渗透着三个叙事逻辑:医学存在系统谬误;这种谬误形成了循环加速机制,放大了迷思;医学需要回归原点。医学的“新常态”应是带着问题不断反思。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柯杨认为,医学的利益相关方有很多,因此医学问题是社会化的问题,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大数据的应用为当代医学提供了循证证据,但筛查等具体策略的应用可能存在瓶颈,这些瓶颈仍然需要通过大数据的循证医学研究加以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证据的积累,这些问题的疑团将有望解开。“《病患悖论》一书的作者具有勇气、反思精神和批判精神,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进一步引起社会各界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和争鸣。”柯杨对作者著作此书的勇气赞赏不已。
从临床医学的角度,北大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安友仲深刻体会到,作者提出的问题有助于医疗从业者和公众思考整个医学系统的困境。“治疗”只是医学的一部分,“帮助”和“安慰”也是医疗的重要内容。本书第二部分“运作方式”揭示了医学“偏航”的具体机制。但缺憾是作者并未在书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虽意犹未尽,却也留给读者更多的讨论与反思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魏长宝在阅读此书之后指出,医学是科学的、技术的,也是社会的、人文的。医学科普要做出温度,就要寻找科学、历史、文化的结合点,从而启发社会对科学精神、医学观念及其蕴含的人文价值的深入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创系主任韩启德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从防止过度诊疗的立场出发,《病患悖论》一书话题性鲜明、内容尖锐。过度医疗是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韩启德认为过度与适度的界限很难区分,而这一问题恰恰是医学进步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医生与患者掌握的知识永远不对等,当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患者越来越多介入医学决策的情况下,这些问题就往往越是难以厘清。
韩启德进一步指出,《病患悖论》的另一个重要价值,是启发中国医生同行的思考与讨论。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把握医学技术发展方向,需要由医者、患者、公众、政府等各方面形成健康共同体,来协调各方诉求,把正确的健康卫生方针融入各项政策。
“我们中国医生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之外,也要深入思考上面这些重大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写出像《病患悖论》这样的好书。”韩启德最后也向我国医学界和其他专业领域的后起之秀提出期望,“医生、学术界、文化出版界、媒体界都应该为为医学的良性发展贡献力量。”(张静)
本文转载自:http://www.beijing.gov.cn/renwen/zt/ydbj/sp/202009/t20200909_2020750.html